《潜行者》不好看?别着急,央视领衔,3部大剧来袭,总有你的菜
要论谍战剧的不严谨程度,《潜行者》绝对是排得上号的。
几乎每集都有明显的漏洞。
比如在76号内除掉郭大雨的那场戏,那个下水道的宽敞程度,咱就先不说了。
(资料图)
就说说,每次方嘉树和苏雅露在那儿假装约会、谈话,说话的内容丝毫不避讳,一趟趟进出下水道。
完了,76号里的人,跟什么也不知道似的。
导演和编剧为了不凸显76号是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就安排两个小喽啰,定时牵着狗从附近经过。
但,就是丝毫不能察觉。
这也就是为什么,《潜行者》总是让人紧张不起来的原因。
反派要么智商不在线,要么完全是恋爱脑,男主面临的危险与被怀疑,几乎永远是停留在纸面上的。
整部剧给人一种过家家的感觉。
目前该剧已经更新到了20集,超过了一半。
但平心而论,《潜行者》的剧情不仅平淡,而且非常不严谨,其“好看”的程度,甚至不如靳东主演的《无间》,来得痛快。
尽管后者也是被严重诟病,可终究是在“同行的衬托之下”,胜在了有那么一点新意。
不过,虽然《潜行者》不好看。
但在接下来,马上就有3部大剧即将接档,并且都是上星大剧,央视领衔,那么我们不妨先一睹为快吧。
第一、《但愿人长久》
该剧已经确定,将在8月5日,也就是明天,正式登陆江苏、北京、东方三大卫视的黄金档首播,网播平台则是腾讯和优酷。
总计48集。
这部你们盼了整整5年的年代传奇大剧,终于要来了。
该剧是一部传记性质的年代剧。
讲述了被誉为“华语乐坛永恒的声音”——邓丽君,她不断追逐音乐梦想的一生。
邓丽君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里程碑。
她作为华人音乐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不仅仅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是在文化的领域中,影响了整个华人社会。
剧中饰演女主邓丽君的,是陈妍希。
该剧由著名导演丁黑监制,并且采用了《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全部班底。
为了拍摄该剧,剧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搭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眷村故居、台北西门町、餐厅等场景。
还辗转于中国台湾、平潭,以及日本、泰国、北美等地。
陈妍希为了演好邓丽君,请到了专业的老师,研究和学习邓丽君的音乐。
并且苦练自己的形体、声乐和舞蹈,还专程前往香港等地,寻访邓丽君的足迹,向邓丽君的三哥邓长富,了解邓丽君的生平等等。
该剧除了陈妍希挑起大梁之外,另外还请到了何润东、侯勇、江珊、彭冠英、吕一、张晨光、寇世勋、倪虹洁、李学政等十多位实力派演员加盟。
这部大剧,完全值得十二万分的期待。
第二、《冬与狮》
央视一套播出战争剧,收视向来不错。
终于,又来了一部——《冬与狮》。
该剧总计24集,确定将在8月11日晚间,正式登陆央视一套的黄金档开播,网络平台目前还暂未确定。
我被一句话震撼到了:
“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
作为《长津湖》的剧版,该剧讲述的故事,包含了电影《长津湖》以及《水门桥》的内容,并且在人物塑造方面,因为篇幅的原因,显得更加生动而立体。
该剧最初立项时,导演是康洪雷。
这也激发了不少观众们的追剧热情,毕竟导演康洪雷和编剧兰晓龙,两人一起交出了《士兵突击》以及《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神级作品。
又是战争剧,又是“康、兰复婚”,怎能不期待?
不过等真正开拍的时候,导演变成了高希希,编剧则还是兰晓龙。
相较于影版,电视剧《冬与狮》的演员阵容,显得更加年轻化。
饰演伍千里和伍万里的,是中生代演员杜淳,以及95后的年轻演员王子奇。
其他主要演员分别有张博、于震、姬他、鲁诺、郑伟、于滨、陈奕丞、李晨、颖儿等,想必也不会让大家失望。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第三、《铁马豪情的日子》
说起年代剧,绝对是国产剧中的一大类型。
观众爱看,佳作频出。
该类型的剧集,故事的跨度往往很大,并且演员阵容强大,其中的执牛耳者,当然非《大宅门》莫属。
其演员阵容中,不仅有陈宝国、斯琴高娃、刘佩琦、李雪健、张丰毅等数十位老戏骨,就连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人,也来客串了一把。
于是,在暑期档临近末尾的时候,又一部年代大剧来了——《铁马豪情的日子》。
该剧曾一度定档7月10日开播,却因为卫视排播等原因延期。
综合各方面的消息,大概率将在9月初登陆北京卫视首播,腾讯、爱奇艺、优酷等主流平台同步跟播。
总计50集。
该剧的编剧王之理,曾交出了《正阳门下》和《情满四合院》等京味儿十足的年代大剧,那么想必这部作品,也一定不会差到哪儿去。
这部剧集结了王雷、袁姗姗、果靖霖、曹云金、毕彦君、刘佩琦、李光复、梁天、娜仁花等十数位实力派演员。
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的上半叶。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政治局势十分复杂,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在北京西南的长辛店,家境贫寒的年轻工人康本善,梦想着“当大工匠,修最难的机器,造最好的火车”。
于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与王冉秋等进步分子一起,团结工人力量,成立工人俱乐部、护送罢工捐款、保护技术骨干、反抗日军侵略、抓捕国民党特务等等。
建国后,他终于成为了真正的“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