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日讯!人大国发院:发布中国135个大中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关资料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近日,《中国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发布暨后疫情中国住房政策研讨会》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国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况伟大发布《中国135个大中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2022》,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住房可支付指数以及后疫情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展开讨论。
据介绍,研究报告自2018年连续第5次发布中国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通过科学构建住房可支付指数体系测度了2010-2021年中国135个大中城市的房租和房价可支付指数。
中国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指出,消除住房贫困是2015-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住房可支付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住房可支付性涉及不同收入群体,但中等收入者占比较高,中等收入者住房可支付问题是学术研究以及政府干预的重点,需科学测度中等收入者住房可支付指数,以便精准施策,否则易导致政府干预过度或不足,产生住房保障过度或不足问题。
结合指数,研究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鉴于近些年中国135个城市中低收入者基本上不存在房租可支付问题,研究报告建议为保障“住有所居”,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租赁市场,同时继续推进保障房、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出台市场租赁和公共租赁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租客权益,补齐租赁市场短板,努力实现“租购同权”。
对中等收入者买不起但租得起的城市,研究报告建议在坚持“租购并举”和“租购同权”的同时,应重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多渠道增加住房供给,严格执行限购、限贷和限价政策,严厉打击住房投机,平抑房价,使中等收入者由买不起变为既租得起又买得起。鉴于非理性预期房价增长率较理性预期房价增长率更能恶化中等收入者住房可支付性,研究报告建议在房价上涨过快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住房政策应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住房政策朝令夕改,使居民形成长期稳定的理性预期。
鉴于35个重点城市房租基本可支付,研究报告建议重点解决中等收入者特别是新市民“住有所居”问题,同时应形成住房长效机制,防止“朝令夕改”,以便消费者形成稳定预期,特别是形成长期稳定的理性预期,减少房价波动对住房可支付性的影响;鉴于城市间住房可支付不平等主要体现为房价收入比不平等,而非房租收入比不平等,研究报告建议应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开放住房市场和统一住房政策,形成区域或都市圈统一的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降低区域住房可支付的不平等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年半左右的巨大调整,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因城施策,支持刚性改善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的市场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严金明指出,房地产市场受疫情、受经济影响非常大,现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处于深度调整状态。疫情总会过去,希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此时发布住房可支付指数和讨论后疫情中国住房政策恰逢其时,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